位置: 网站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张黎:微光成炬 教书育人——讲述我的育人故事

发表于: 2025-09-15 点击:


                

我是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每一天站在讲台上的时候,都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可是二十,即将大学毕业的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会踏进伊春这座偏僻的林区小城成为一名教书匠。可是人生往往就是如此奇妙,就如同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踏进这所学校大门时遇到的第一个人,会成为我一生的相濡以沫,这或许也是我坚定的留在这个城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原因出现在我站上讲台,成功讲完我人生第一节课的那一刻

以爱为基、扎根林区

第一次上课时的忐忑至今还历历在目,为了一节九十分钟的课程我做了整整一周的准备,手写的教案做了十几页,精心设计的板书里藏满了小心机。当一节课酣畅淋漓的上完,下课铃响起时,有个学生小声和他同桌说,“这么快就下课了,还没听够呢。”这句偶然钻进耳朵的悄悄话让我一下子屏住了呼吸,我故作镇定的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出门的那一刻我知道,我嘴角的笑意压不住,也藏不了。我告诫自己,要配得上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要做擦亮星星的那个人。

2004级法学本科学生中有一个男孩,当时他想要考研,可是此前我们并没有考研成功上岸的先例,他找到我帮他出出主意,我就帮他制定了一个初步的学习计划,课上课下遇到他,也会经常询问他的备考状态,有时候他学的疲惫崩溃了,就来找我聊天,他说他是来我这儿充电。后来知道录取结果的时候,他给我发了一条信息,他说“姐,谢谢你!”这条信息我一直留着舍不得删,直到更换新手机。也许就在那时我心中的个人小爱开始渐渐升华成为育人大爱。

以智启智、教学相长

虽然法学专业的最终我没能像设想中那样站在法庭上伸张正义,但是站在讲台上播撒法治的种子,将学生眼中的懵懂逐渐化作思辨的光芒,于我而言这何尝不是在伸张正义。2013年的时候我和另外一位老师一起带领学生团队参加全省法律应用技能大赛,作为学院派出的首届参赛队伍,我们面临着"零经验"的挑战。在仅有的半个月备赛期里,我们天天在一起研究题目。我几乎搜遍了全网的相关题目,下载下来之后先把题目做一遍,一是筛掉过于简单的题目,二是核验答案正确性,更重要的是一旦学生有不会的题目问过来,我能第一时间答疑解惑,实现高质高效备赛。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这次经历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挑战自我的勇气和热情,在教学相长中我自己也受益匪浅。取得了成绩、得到了认可,我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定。

躬行实践、勇于创新

2018年,由于学院专业调整,我调转到思想政治教学部开始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落差肯定是有的,从专业课教师变成公共课教师,授课对象也从本科生变成了高职生,但是我想既然承担了这份任务那就把一定把它做好。教师这个职业的确是一个讲求奉献的职业,课堂上短短九十分钟的呈现,需要的备课时间却是九十分钟的数倍。那一段时间我一边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新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理论功底;一边也在课堂上摸索着如何把思政课讲活讲好,如何能让学生听懂我的课,爱听我的课。在不断的探索中我逐渐形成了“教、学、研、赛结合并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参赛的过程中不断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也让我的课堂得到越来越多来自学生和同行的认可。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带着一份思政教师的育人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开始着手开发实践创新课程,充分利用小兴安岭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了一系列广受好评的“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将思政课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向课堂外,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学子心中真正生根发芽。

心守暖阳、静待花开

2024年,学院组织学生开展微党课大赛,几个五年制的学生主动来找我做他们的指导教师,从确定主题到文稿成型再到敲定场景、录制剪辑完成,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我们的汗水和心血。当主讲学生拿着一等奖的证书向我跑来时,喊着“一等奖哦,老师!”,我知道又一颗红色的种子悄悄的发芽了。

我虽普通平凡如萤火微光,却愿做春雨、愿化春风,助力那些用心播撒的种子,在某个春天破土而出。到那时,愿他们皆能眼底映山河万里,胸中藏凌云之志,勇担时代之任,续写中华传奇。